您当前所在位置: 首页
人文宝应宝应名人
   
人文宝应
历史沿革
城市变迁
院士风采
宝应名人
风土人情
 
 
宝应名人
 
史海先贤

“建安七子”之陈琳

陈琳(?~217年),字孔璋,汉广陵射阳人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。陈琳始为何进主簿,后从袁绍,再归曹操。曾为袁绍作《檄豫州文》,酷诋曹操。曹操说:“卿昔为(袁)本初移书,但可罪状曹恶,恶止其身,何乃上及祖父耶!”陈琳叩谢说:“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”曹操爱其才而不咎既往,委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,管记室,其军政奏章、檄文多出自他的笔下。一次,曹操头风病突然发作,卧读陈琳所草檄文,欣然而起说:“此愈我病。”乃提升陈琳为门下督。陈琳在邺下(今河北临漳县)长期从事文学活动,创造性地学习汉乐府民歌,大胆开拓,推陈出新,与建安时期其他文学家、诗人一起为五言体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且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。陈琳在《饮马长城窟行》一诗中,揭露封建徭役制度的残酷,对饱经苦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,深沉真挚,千古传诵。陈琳原著《陈孔璋集》十卷,惜早散佚,明人辑有《陈记室集》。陈琳逝世后,归葬射阳。其墓和墓碑至清初尚存,清道光后,方湮没于榛莽之中。

 

“中书舍人”乔可聘

乔可聘(1589~1675年)字君徵,号圣任,宝应县城人,明天启二年(1622年)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明崇祯初年,吏部左侍郎张捷力荐吕纯如为尚书,明思宗因吕纯如附逆在案,没有批准。给事中吕黄钟又荐举张捷充任尚书。乔可聘直言上疏,认为外间盛传阉党余孽正施展名种伎俩,妄图东山再起,张捷、吕纯如、吕黄钟朋比为奸,阳消阴长,必须严厉制裁,否则贻患无穷。奏疏上呈后,乔可聘声望大振。明崇祯四年(1631年)夏,朝廷有人主张凿开高堰三闸以宣泄洪水,置里下河地区于不顾。乔可聘与大理寺丞吴牲等人竭力反对,淮扬6州县才得以保全。乔可聘巡按浙江时,一次出巡金华,船在途中受阻,兰溪县令盛王赞代作纤夫,手持纤板立雨水中,大声说:“村民方事农作,县令请以身代役。”乔可聘深为感动,乘肩舆冒雨离开,并立即向朝廷荐举盛王赞。侍郎蔡奕琛因发人私书被指控,交乔可聘查核上报。礼部侍郎钱谦益、陈乾阳等人力主从重定罪,然乔可聘虽不齿于蔡奕琛的为人,但最终还是作了适当处置。明政权危在旦夕,而明思宗又刚愎自用,无所作为,乔可聘便毅然决定弃官还家。于乡邑修筑柘溪草堂,著书其中,终年87岁。著述有《读书札记》、《自警编》及《训子》诸书。

 

“翰林院编修”乔莱

乔莱(1642~1694年),字子静,号石林,乔可聘之子,幼年聪颖好学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进士,授内阁中书舍人。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,十八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,以一等录取,改授翰林院编修,纂修《明史》,并充任《实录》纂修,将满文译成汉文。他的译文简练晓畅,曲尽原意,清圣祖玄烨深为赞赏,亲命乔莱任日讲官,负责宫廷起居记载,后升任翰林院侍讲,转侍读。乔莱在京都供职时,淮扬累罹水患,一些王公大臣建议疏浚入海口以根治水患,玄烨亦派人实地考察,得出相同的结论。河务大臣希望派自己去督工,不料玄烨委派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去执行。河务大臣失望之余,“奏请筑堤束水使高,自高邮历兴化、白驹场入海”。企图取代原议。乔莱力排新议,指出筑堤束水必给里下河地区带来后患,并以死相争。上疏《束水往海四不可议》,得到诸同僚的支持和赞扬。大司农科尔坤执其手说:“公言是。公本土人,见之真,言之确,我等何从知之。”河臣的动议虽被否决,但乔莱却因此触犯了中枢权贵,被中伤罢免。他返回故乡,修筑纵棹园,读《易》著书其中。他虽息影官场,但“桑梓利病,如筑子婴堤,启闭涵洞,募派夫役等事,尤侃侃言之,乡里多蒙其利”。然而一些权奸却诬陷他“居乡不法”。康熙三十三年春,突然奉召入京,邑人担忧,乔莱却坦然处之,住宣武门西,依旧读《易》著书,未逾半载即染病去世,终年53岁。乔莱文章古雅,亦工词曲。著有《乔氏易俟》、《南归集》、《西蒙丛话》、《石林赋草》,纂修康熙《宝应县志》等。

 

“双试”第一王式丹

王式丹(1645~1718年),字方若,号楼村,宝应人。王式丹少负盛名,年二十八始补弟子员,选拔入国子监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会试、殿试均获第一。清帝玄烨在览阅会元卷后,备加褒奖地说:“以此作状头,天下人当服否。”授修撰职,参与纂修《皇舆图表》、《佩文韵府》、《朱子全书》、《渊鉴类函》、《明史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及分校《二十一史》等书。嗣后,监察御史王令仪上疏弹劾王式丹座师陈公,以致罢官。晚年寓居邗上,同科赵晋以科场案被收监,王式丹亦涉嫌入狱。待事实澄清后二年,他即怀着郁愤的心情,悄然离开人世。查悔余收辑其诗作,汇为《楼村集》,著有《四书直音》等。

 

数学家张肱

张肱(生卒年月不详),字佐周,号良亭,宝应人。清乾隆年间,肱尚年少,即补顺天廪生,后仍以天文生补官博士,历五官司书、夏官正,管天文历法,垂40年,升户部主事。肱在钦天监时,对历算诸书悉心考稽,穷极幽渺。时总理钦天监事者为尚书张照、侍郎何国宗,两人皆敏核非常,对他人缮稿必再三复算始发,而对肱所撰文稿确信无误,从不复审。肱和数学家陈际新同是清代著名数学家明安图的学生。明安图曾任钦天监监正。当时有欧洲人来我国,介绍求圆周率等3个公式而没有证明。他花费半生心血,刻苦钻研,终于获得证明,并发明6个公式,著《割圆密率捷法》,书未成去世。张肱、陈际新与明安图的儿子明新合作,续成明安图《割圆密率捷法》,共4卷。据《扬州史志》(总第15期)记载,在我国古代割圆术中,从数学家刘徽开始,对直曲关系转化的认识表现在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,从而得出圆周率或圆周长这种逼近的思想方法,这在我国沿用了1000多年。张肱等人对此明确指出,弓形中的弧形是曲线,弦是直线,它们虽然有区别而不能等同,但仍可以转化。如把某段弧与弦统一起来,从而得出彼此相求的关系。这种认识超出了圆的接正多边形的范围,也超出了仅仅是求圆周长的范围,开始讨论任意长度的弦和它对应弧之间的相互关系。这种对直曲关系的辩证认识,为解决展开三角函数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维途径,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 

“经学大师”刘宝楠

刘宝楠(1791~1855年),字楚桢,号念楼,宝应人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年)优贡生,道光二十年(1840年)年进士,历任文安、元氏、三河、宝坻等县知县。刘宝楠5岁即孤,由母亲乔氏教育而成。幼从家学,受业于叔父刘台拱。早年曾在扬州、仪征教书,主讲广陵书院,与刘文淇、梅植之、汪喜孙等人交往甚密,是“扬州学派”的杰出代表。支伟成在其《清代朴学大师列传》中誉刘台拱、刘宝楠、刘恭冕为“宝应刘氏三世”。刘宝楠任文安知县时,勤于听讼,审清积案1400余件,并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修筑了防水大堤,堵塞了演马庄决口,以消除水患。就任元氏县令时,蝗蝻滋生,他亲捐俸禄,组织人力扑灭。在三河县令任中,东三省官军过境,他拨款雇车辆运送辎重给养,使百姓免受骚扰。著作有《论语正义》、《释谷》、《殉扬录》、《宝应图经》、《韫山楼诗集》、《文安堤工录》、《宝应诗事》、《汉石例》、《宝应文征》等20余种,他还手辑刊行五世祖刘继善《关集》、七世祖刘心学《四朝大政录》、父刘履徇《秋槎杂记》和诗集,以及先德同宗诗文《清芬集》等。其中《论语正义》不仅弥补了宋人邢疏解《论语》的疏陋不足之处,且多所阐发,成为研究《论语》的指南。《文安堤工录》是刘宝楠多年从事治水实践的经验总结。《宝应图经》记载了宝应地理环境的民生利病,以及历代名人事迹等,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后刘宝楠次子刘恭冕为其父刘宝楠续撰《论语正义》第十八至二十四卷,并先后编修沔阳、潜江、黄冈、应山等州、县志以及《湖北通志》。其中《沔阳州沿革考》考据尤为精博。

 

爱国慈善家陈式周

陈式周(1882~1954年),笔名存悔,宝应县城人,祖籍淮阴。青少年时代,发愤读书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用笔名存悔编写出版《比登临楼笔记》一书,寄托一腔爱国之情。次年春,其表弟周恩来时年9岁,因生母万氏病逝,遂来宝应寄居陈式周家。他俩虽年龄悬殊,但相亲至爱。民国2年(1913年),陈式周在上海任《申报》编辑,当时周恩来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,通过陈式周经常在沪发表文章。民国9年周恩来赴欧洲留学前夕,于上海与陈式周辞行,陈赠送了路费。周恩来到达法国后,即来信向他征询留英还是留法?陈复信认为,留法费用较英为廉,可学之革命经验亦较英为多。为此周恩来遂于民国10年初函复陈式周,决定留法(参见1921年2月23日周恩来致陈式周函)。抗日战争开始后,陈式周回到宝应从事慈善事业。他不顾年事已高,多次奔赴上海等地,筹集资金,创建宝应育婴堂、贞节堂,收养孤儿寡母。1954年1月陈式周于北京病逝,终年72岁。

 

著名教授毛启爽

毛启爽(1907~1966年),原名起 ,宝应县城人,民国18年(1929年)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,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电机专业。民国20年回国后,先后在浙江大学、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任教授。上海解放后,毛启爽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计划室副主任、主任,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兼辅导处处长、综合计划处处长,兼上海科大无线电系教授,并担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、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、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副主席、上海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。还先后当选为上海市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毛启爽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,译编《电工学》,撰写科普读物多册,参加《辞海》编辑委员会,主编电工部分。曾与诸同仁一起,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在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迫害下,毛启爽横遭政治陷害和人身侮辱,于1966年9月4日含冤去世。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,上海科技大学于1979年6月23日在龙华革命烈士公墓举行毛启爽骨灰安放仪式,予以平反昭雪,恢复名誉。

 

爱国教授王家骧

王家骧(1898~1975年),又名伯龙,宝应县城人。自幼聪颖好学,自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起,先后就读于宝应县立高等小学堂、南京市江宁中学、扬州美翰中学、圣约翰大学。民国10年(1921年)秋考入南洋兄弟公司,后被该公司保送到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2年,毕业后被留在南洋兄弟公司美国纽约分公司任职。民国14年回国,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授。民国17年春,经同学宋子良介绍,于国民政府工商部(后改为实业部)任职,受到该部部长孔祥熙的器重,先后任科员、科长、秘书等职。民国19年,经孔祥熙引荐,至蒋介石、宋美龄处供职。蒋介石委派他到浙江奉化创办武岭学校(蒋氏子弟学校),并被任命为校长。后来蒋介石自兼校长,王任教务主任。民国21年蒋介石兼国防部参谋总长,委任王为参谋本部上校秘书。民国22年航空委员会成立,蒋介石兼委员长,委任王为第五处处长,专管财务和补给等事项。不久,又被委任为航空委员会之购料委员会副主任,管特别经费。民国27年航空委员会改组,王辞去该委员会一切职务,任财政部特务秘书、中信局秘书。民国34年2月,王就任中国航空公司主任秘书,一度任代总经理。民国36年,王受命出国参加国际民航会议,同时考察一些民航公司和飞机制造厂。次年回国。民国38年,王保留大量黄金和部分民航公司财产,坚持留在上海等待解放。上海解放后,王将保留的资产全部上交人民政府。事后,王分别于华东军区航空处、军委民航局上海办事处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、军委民航局计划处及计划研究室等单位学习和工作。1975年病逝。

 

首任县长周

(1916~1985年),扬州市人。无锡师范毕业,曾于江都谢家桥小学任教。民国26年(1937年)11月参加革命,次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中共皖东北特支书记,皖东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长,扬泰地区中共苏北特派员组织委员,苏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,两淮盐务管理局局长,苏北行署民政处观察员,苏北二专署秘书,湖东行署主任,苏中二分区文教处副处长,兴化县副县长,宝应县县长,中共宝应县委书记,扬州市委书记,扬州地委宣传部长,南京市委文教部长、宣传部长,江苏省文化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江苏省文联副主席,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,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,江苏省社联第一届理事会常委、理事,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长,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、《红楼梦》学会、中国《三国演义》研究会、南京太平天国研究会顾问等职。周学识渊博,在革命战争中还为党报撰写大量稿件,创作话剧《大义灭亲》等。建国后,对太平天国历史和古典文学名著《三国演义》的研究亦颇有建树。1985年12月27日因病逝世于南京。

上一篇:艺苑大师
下一篇:没有了

地址: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宝应大道88号   宝应县档案局 2011 版权所有  
办公室电话:0514-88284135    传真:0514-88288823     电子信箱:bydaj@163.com   苏ICP备15035976号-1